





吡蚜酮(Pymetrozine)是一种高效、选择性杀虫剂,由茂名市垂子新材料作为源头工厂直供,专为农业害虫防治设计。本品CAS号为123312-89-0,化学式C10H11N5O,分子量217.23,属于吡啶类化合物。垂子新材料以工业级纯度(≥98%)生产,确保产品一致性,适用于大规模批发采购。作为厂家~直销,我们提供无中间商渠道,支持现货秒发,满足客户对快速供应和成本效益的需求。吡蚜酮的核心卖点在于其独特作用机制:它不直接杀死害虫,而是通过干扰害虫的取食行为(如抑制蚜虫吸食植物汁液),导致其饥饿死亡,从而减少对作物的损伤。这种机制使其对环境友好,残留低,符合现代可持续农业趋势。产品以白色至浅米色结晶粉末形式提供,吸湿性强,需在0-6°C下存储,确保稳定性。
吡蚜酮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其应用效能和安全处理方式。以下是关键性质的多角度分析:
物理特性:密度为1.36 g/cm³(20-25°C),熔点234.4°C,闪点>230°C,蒸汽压0 Pa(25.03°C)。外观为整洁白色至浅米色结晶,无可见杂质。折射率1.665,酸度系数12.90±0.40(预测值),这些参数确保其在喷洒或施用中易于分散。
溶解性与稳定性:微溶于DMSO和甲醇,不溶于水,这要求使用时需配制成适当溶剂体系。产品具吸湿性,需密封存储于阴凉干燥处(0-6°C),避免光照和高温,否则可能降解影响效果。稳定性测试显示,在合规存储条件下,保质期可达2年。
化学结构:分子结构为(E)-4,5-二氢-6-甲基-4-(3-吡啶亚甲基氨基)-1,2,4-三嗪-3(2H)-酮,InChIKey为XMJOGZSA-N。这种结构赋予其高选择性杀虫活性,对非目标生物影响小。
吡蚜酮主要用于农业害虫防治,其广谱性和低毒性使其成为现代植保的理想选择。用途可从以下角度展开:
核心应用:作为杀虫剂,吡蚜酮高效控制吸食性害虫,如蚜虫、蓟马、白粉虱等。它通过阻断害虫的取食神经信号(EPG技术证实),使其停止吸食植物汁液,Zui终饿死。这特别适用于蔬菜、水果、谷物等作物,减少产量损失。
使用优势:对比传统杀虫剂,吡蚜酮无击倒效应,害虫死亡过程缓慢,降低抗药性风险;且对益虫(如蜜蜂)影响小,符合环保级要求。推荐用法包括叶面喷洒或土壤施用,剂量为50-100g/亩,具体需根据害虫类型调整。工业级25kg规格适合农场或分销商批量采购,支持定制溶液(如100PPM)。
行业延伸:除农业外,吡蚜酮在园艺和林业也有潜力,如温室作物保护。垂子新材料作为厂家,提供技术指导,帮助客户优化施用方案,确保效果Zui大化。
吡蚜酮的安全处理至关重要,以符合全球化学品规范(如GHS)。安全信息覆盖风险、防护和应急:
风险标识:根据EINECS 200-258-5,吡蚜酮被列为有害物品(Xn),风险术语包括R40(少数报道有致癌后果)和R52/53(对水生生物有害)。WGK Germany等级为2(中等水危害),RTECS号XZ3018620。
防护措施:安全术语强调S36/37(穿戴防护服和手套)和S61(避免环境释放)。使用时需在通风处操作,避免吸入粉尘或接触皮肤;推荐佩戴护目镜和口罩。存储于原装容器,远离火源和氧化剂。
应急处理:如误触,立即用清水冲洗15分钟;误食则就医,勿催吐。废弃物按当地法规处理,避免污染水源。海关编号29336990,确保进出口合规。
吡蚜酮有多种别名,便于用户搜索和识别:
中文别名:吡嗪酮、拒嗪酮、吡蚜酮原药、4,5-二氢-6-甲基-4-(3-吡啶亚甲基氨基)-1,2,4-3(2H)-酮。
英文别名:Pymetrozin、A 9364A、Hsdb 7054、Pymetrozine Solution, 100ppm、(E)-6-Methyl-4-((pyridin-3-ylMethylene)aMino)-4,5-dihydro-1,2,4-triazin-3(2H)-one。
| 成立日期 | 2024年10月16日 | ||
| 法定代表人 | 邓进发 | ||
| 注册资本 | 100 | ||
| 主营产品 | 化学试剂厂家 主营危化品 易制爆化学品 实验分析试剂 化工原料 分析纯 优级纯 工业级 电子级 环保级 色谱纯 持有危化品经营许可证及出口资质 | ||
| 经营范围 | 一般项目:新材料技术推广服务;化工产品销售(不含许可类化工产品);石油制品销售(不含危险化学品);润滑油销售;专用化学产品销售(不含危险化学品);建筑材料销售。(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,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) | ||
| 公司简介 | 垂子新材料|危化品采购优选,中国化工协会会员单位,合规采购有保障。直连5000+源头厂家,3万+品类全覆盖,含分析纯/工业级厂价直享低至5折,助力采购降本增3%-15%,欢迎随时询单… ... | ||









